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圖為守護黔龍的蛋窩和蛋殼結構。A.?清理后的恐龍蛋窩;B.?一枚保存較完整的守護黔龍蛋;C.?蛋殼碎片;蛋殼顯微結構(D)和素描圖(E)。韓鳳祿供圖
由云南大學徐星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韓鳳祿副教授及貴州省博物館王新金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從距今約1.9億年的恐龍胚胎蛋窩化石中,發現了恐龍蛋起源的奧秘。首次提出并論證了恐龍革質蛋殼起源假說(不同于軟殼蛋和硬殼蛋起源)。
據徐星介紹,貴州省博物館王新金、蔡回陽等人于1999年在貴州安順市平壩區早侏羅世(約1.9億年前)特異埋藏的恐龍化石群中,發現了早期蜥腳型類恐龍的骨骼和蛋窩化石,基于這些化石發現,研究團隊命名了一種新的蜥腳型類恐龍——守護黔龍。
恐龍化石群中包含3具成體骨骼及5窩含胚胎的蛋化石。標本顯示出與其他早期分異的蜥腳型類恐龍不同或未知的重要生殖特征,比如相對大的蛋,由突出的乳狀錐體組成的相對較厚的鈣質殼,同步孵化以及介于鱷類和現存鳥類之間的孵化前胚胎姿態。最重要的是,這些早侏羅世的化石為“最早的恐龍蛋是革質蛋”的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為研究恐龍及其他爬行動物在繁殖方式上的宏演化規律,研究人員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收集了210種爬行動物的蛋信息,建立了迄今最大的爬行動物蛋數據庫,并對這些爬行動物的蛋殼類型和蛋殼厚度等指標進行了統計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祖先狀態恢復分析,結果表明最早的恐龍蛋為革質蛋,與先前提出的軟殼蛋和硬殼蛋的起源不同。這些最早的恐龍蛋應該呈橢圓形并且相對較小,但是殼單元相對較長。
分析顯示,鱷類、恐龍和翼龍在演化的過程中蛋的相對大小呈現遞增趨勢。而在蛋的形態變化上,最早的恐龍為亞圓形或橢圓形,獸腳類恐龍明顯有延長的趨勢。在向鳥類的演化過程中,爬行動物蛋形態最顯著的變化發生在獸腳類演化的早期,而不是在鳥類起源附近。
新研究還揭示了眾多早期恐龍行為方式,包括集群繁殖、同步孵化和行走姿態的轉化等。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