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11月1日上午,“PubScholar公益學術平臺”(https://pubscholar.cn/)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正式發布。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丁赤飚出席會議并致辭。
“公益學術平臺”旨在為我國科技界和全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公益性學術資源,提供學術資源檢索發現、內容獲取和交流共享等基礎服務。平臺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為主建設,得到有關出版商、科技期刊、科研機構和廣大科研人員的支持,創新了學術資源共建共享模式。
丁赤飚在發布會致辭時表示,中國科學院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獻和數據平臺”的重要指示要求,發揮自身科研產出豐富的優勢,舉全院之力、聚各方資源,積極打造普惠的公益性學術資源平臺。在建院74周年之際上線“公益學術平臺”,為全社會提供公益性學術資源服務,體現了中國科學院作為“人民科學院”的社會責任,彰顯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中國科學院希望與社會各界攜手構建新型學術交流體系,打造開放高效的知識創新生態,充分激發大眾的創新潛力,有力支撐我國科技創新活動和經濟社會發展。
發布會上,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主任許倞、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培章分別致辭;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任劉細文宣讀《獲得公共資金資助的科研成果及時開放獲取的倡議》和《公益學術平臺合作共建邀約》,副主任張智雄作平臺介紹;國際出版商和共建期刊代表進行發言。
“公益學術平臺”首期整合集成了中國科學院的科技成果資源、科技出版資源和學術交流資源,開放獲取環境下允許集成服務的學術資源,以及協議授權或其他合作共建模式獲得授權的學術資源。目前可檢索的資源量約1.7億篇,可免費獲取的全文資源量約8000萬篇,包含期刊論文、學位論文、預印本論文、專利文獻、領域快報、動態快訊、科學數據和圖書專著等。在功能方面,“公益學術平臺”提供公益性學術資源的集成檢索發現、可獲取全文資源的多途徑導航、集成科大訊飛翻譯引擎、主動推送領域高價值文獻、個性化學術資源的組織管理、開放型學術資源的交流與共享等六大功能。后續二期建設將繼續豐富學術資源,完善服務功能,持續提升精準、智能、高效和易用服務能力,努力發揮好聚資源、塑模式、建生態、促創新的作用。
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機關有關部門負責人,相關資源合作共建機構、領域專家和科研用戶代表等參加會議。
PubScholar公益學術平臺首頁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